家长在运用ABA干预自闭症(孤独症)儿童中的错误

发布时间:2020-11-25        浏览量:1860

 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目前有循证实践依据的有效方法和干预策略,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训练时总是出现各种问题百出,导致达不到预期效果。 很多家长都有疑问: ABA的行动原理看起来很简单,为什么自己使用远不如老师使用的效果好? 这里列出父母在运用ABA方面经常犯的错误,可避免家长在干预自闭症儿童中少走弯路。


  ABA是桌面训练吗?自闭症儿童每周需要花很多时间介入40小时以上。 研究发现,平均每周40小时早期集中行动干预的儿童中有47%恢复到正常范围。 有些父母过度认为对孩子的干预训练是一对一的桌面训练。 除了睡觉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带着孩子做桌面训练,多次练习无聊的认知、语言等。 但是,很多健康者在这样强度高的环境下也受不了。 更何况自闭症儿童呢? 其实,介入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。 ABA治疗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学习(teaching? time  ) :桌面DTT游戏(play? time  ) :训练师教孩子玩新游戏还是和孩子一起休息(休息)? time  ) :自由时间、室内外活动在这三个部分的时间分配中合理安排,结合项目间的动静,同时考虑孩子的兴趣、难易度等。


  对于强化物是否等于贿赂孩子?很多家长都持有不同的看法,其实强化物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他报酬,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正确的事,实现目标,长期以来,遇到同样的情况时,孩子自然会知道什么样的表现是合适的。 但是,很多父母认为强化物是贿赂物,拿着强化物引导自闭症儿童训练,希望通过强化物吸引孩子的注意。 这导致区分错误,孩子学会了“讨价还价”“记性不好”,对强化物产生了过度的依赖。  相反,当孩子表现得很好时,父母没有相应的炫耀表情和语言,即使有也流于形式,一点也不丰富,对孩子没有起到强化的作用。 这经常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做了某些问题行动时,可以得到别人的关心。 所以孩子的问题行动是他引起别人关心的方式。 另外,有时孩子提出要求,父母不答应,后来孩子哭等,父母妨碍爱情,停止孩子的哭诉,答应孩子的要求。 这让孩子认为哭声是正确的要求,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。 因此,父母应该明确干预的重点在于孩子的正确行为,对于孩子的哭声等问题行为,以孩子安全为前提,可以不太关注或者很容易地停止。


 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下达重复命令后,孩子没有反应或不听,父母经常重复命令,语气越来越严格,语气变得更高,我们通常称为空指令。 由此,父母的命令对孩子没有用,对命令、语言、社交信号等不敏感,孩子容易养成拖拖拉拉的坏习惯,父母也觉得孩子“越来越不听话了”。 所以,给孩子的指令一定要做,孩子没有第一次执行。 第二次指令发出后,即使经过反应时间,孩子还是没有反应或错误。 父母必须立即给予辅助,保证孩子的反应和指令一致。 


   在有些情况下,父母过分高估了孩子的能力,许多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,孩子当然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。 在这种情况下,父母仍然坚持反复发出指令,希望孩子能完成。 结果,孩子们经常受挫,犹豫,愤怒,有“训练是让我为难”的想法。 其实,面对这种情况,父母必须马上给孩子补助,帮助孩子完成任务,还必须根据孩子的能力,调整任务的难度。


  另外,很多家长都有疑问。 同样的命令,为什么孩子想听老师说? 但是,对父母说的话漠不关心? 为什么孩子变得“看人做事”了呢? 其实,父母最初下达必须让孩子执行的命令,但之后孩子选择不做,父母忽视了任务执行的结果。 但当孩子接触老师时,老师通常严格要求他完成指令,当孩子发现以前在父母身上的“拖延”不太好用时,通常选择服从老师的命令。 如果这样的孩子不听命令,父母在发出命令后需要让孩子必须完成。


  同时也有一部分父母发现,孩子明明在教师内里能完成的任务,却不能在家跟着父母完成。 孩子在教室里完成的任务,几天后好像忘得一干二净。 很可能是因为缺乏泛化或者泛化不足。 泛化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训练孩子,光是在组织和家庭中的训练,泛化是有限度的。 如果缺乏泛化,孩子的适应能力就有明显的限制,不想在生活中灵活使用或不使用。 因此,除了在新课中插入很多“精熟”作为泛化之外,自然环境教育(NET  )部分、游戏课甚至在家生活中也需要很多泛化。


 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,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任务,他们总是学不到,这也让父母焦虑。 但是很多父母开始干预的话,想马上改善孩子的状况。 但是,这是不现实的,自闭症本身很难完全治愈,需要父母的耐心和针对性的训练。 这时,有些父母急于求成,不考虑孩子现在的能力,为孩子安排困难的任务,制定高任务标准,经常让孩子太为难,导致孩子的“厌学”结果。 因此,在对孩子进行康复的过程中,父母不要急于求成,一定要接受孩子的现实,随着孩子的进度逐步进行。 不要让孩子有“你有问题”“你和别人不一样”“你不好”的感觉。 只有遵循科学法则,坚定前进,才能让孩子掌握真正的要领,不断进步。 


  各位家长,你运用ABA干预自闭症(孤独症)儿童的做法是对的吗?